4月8日,沧州日报第5版头条刊发《打通人尽其才“最后一公里”》,就高端人才引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以及人才配套政策等问题采访王大勇执行院长。
“海鸥平台”吸引高级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孵化高新技术,智力磁场培育“人才雁阵”
主体工程完工,3D打印设备即将到位……日前,在沧州高新区,北京中能环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环保工程技术项目已经进入全部正式投产倒计时。
1日,在高温凝结水处理装备项目物联信息中心,中能环科董事长杨宇程正在安排设备调试工作。对于这个高科技的环保项目,他充满了信心。“中能环科是一家环保高新技术企业,沧州项目作为公司设在河北的主体设备制造、部分零配件生产和销售基地,还承担着公司的部分科研、实验任务。京津冀地区对高新环保技术需求正在日益增强,企业掌握的工业尾气治理、工业可燃废气发电和热电站节能改造等技术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
让杨宇程有着如此信心的不仅是正在蓬勃发展的环保技术产业,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海鸥平台”。
毕业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80后博士杨哲如今已经是中能环科的技术骨干了,对于这位致力于环保新材料、新工艺的海归而言,“海鸥平台”将成为新的起点。
“海鸥有一个特点,如果一只海鸥发现食物,那么他会吸引同伴一起来分享。我们建立这个平台,也就是通过转化科研成果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杨宇程介绍。
像杨哲这样的很多海归都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但他们往往缺少合适的平台将技术实现产业化,中能环科的“海鸥平台”显然瞄准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和技术的富矿。
“‘海鸥平台’还将大量招收博士、硕士,将他们掌握的新技术在中能环科进行实验性研究,进而探索推广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他们创业,成为真正的高新技术孵化器。”在杨宇程看来,中能环科已经形成以杨哲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团队,今后沧州项目基地将借助“海鸥平台”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
借助高端人才和良好发展平台,吸引一拨专业人才、引来一批高端技术、引进一组高新项目,这种吸引人才的“雁阵效应”正使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落户沧州。
在人才培养上专“打”实用性这一“七寸”,面向企业需求完善人才金字塔
3月27日,王大勇带领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一行8人专程到神华集团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考察,快速发展的黄骅港让他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广阔前景。
“港口管理、物流运输这些都是北交大的传统优势专业,加强与神华集团的合作,我们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王大勇说。
神华集团黄骅港务公司董事谢友泉也对与北交大海滨学院的合作充满信心:“我们目前正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数字化绿色智慧港口’,这一项目对人才要求比较高。企业面临着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和部分员工再培训两大任务,和海滨学院的合作将有效解决我们人才短缺的问题。”
双方在人才培养的合作上几乎一拍即合,这种水到渠成的合作在王大勇看来,是进一步扩大海滨学院在渤海新区影响力的重要内容。
“海滨学院从落户黄骅起,就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当做学校的定位。几年来,我们已经培养了2400多名本科毕业生,其中很大一部分进入沧州本地企业工作,目前,海滨学院已经与7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其中多半是沧州企业,实现了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北汽(黄骅)汽车产业园生产车间现在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100多辆整车开下生产线。虽然跨出校门才半年多时间,但海滨学院首届北汽班毕业的进入北汽黄骅项目工作的103名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这正是海滨学院订单式培养人才的代表。
“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和建设中的北汽黄骅项目进行对接,北汽有限公司提出希望我们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批专业技能人才,所以双方合作成立了首届北汽班。北汽班设立了车辆工程等3个专业,北汽有限高管和技术人员还定期到学院讲课,通过这种方式,北汽班的毕业生和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极大缩短了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的磨合时间。”王大勇透露。
近年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日渐旺盛,但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研究型阶段,造成人才培养和就业脱节的现象。海滨学院正是看中这一短板,在人才培养上专“打”实用性这一“七寸”。
去年,海滨学院增设了材料成型专业,专业就业方向直指黄骅主导产业之一——模具产业。“目前海滨学院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近两年新增的专业瞄准的都是渤海新区急需的专业人才。对于渤海新区来说,合理的人才机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也就是说要有大量的实用性技术和管理人才,这样才能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王大勇介绍。
在调整专业设置同时,海滨学院还加强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提升一线工人学历、技术和管理能力。在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实现现有人才的增值。
已经在渤海新区投资的江阴苏利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缪金凤,在考察投资环境时曾这样询问王大勇,得到肯定答复后,缪金凤携10亿余元投资到渤海新区建设精细化工项目。“之所以下定决心来到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有北交大这么有名的大学能提供人才。”
让劳动者成为经营者,让经营者成为所有者。沧州要发展总部经济,不能盖上一批写字楼就大功告成,人才配套政策必须跟上
这个传统的吸引人才的思路在王大勇看来,应该与时俱进了。“现在吸纳人才,不仅要种下梧桐树,还要挑选更好的树种,把梧桐树浇灌得枝繁叶茂,才能让金凤凰长栖于此。”
王大勇口中的枝繁叶茂的良种梧桐树就是人才落户后的配套政策和环境。
“现在包括渤海新区在内的很多地方都出台了高端人才落户的优惠政策,但仅仅给这些人才高薪和房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工作条件、科研条件能不能保证,他们的晋升通道是否通畅都至关重要。”
“人才是稀缺资源,流动性很大,很多地方都在四处‘挖’人,因此要留住人才就要加大对人才来到之后的投资。在给予更高薪酬同时,让人才觉着在这里工作生活更幸福才行。”杨哲说。
让劳动者成为经营者,让经营者成为所有者,这是杨宇程的用人之道,也是他能招揽“杨哲们”的诀窍。“中关村为什么能聚集那么多胸怀锦绣的杰出人才,就是因为那里有让年轻人成就自己的通道。沧州的快速发展,不是来几个高端人才就能实现的,必须要培育更多的创新带头企业,形成人才聚集的大气候。金融、税收、创业辅导这些配套都是让人才发挥功用的关键,沧州要发展总部经济,不能盖上一批写字楼就行了,配套政策必须跟上。”
杨宇程现在正在计划在高新区新建一批专家楼,如果招纳来的专家在中能环科工作15年以上,就把房子无偿赠与他。“让人才来到沧州就能安居乐业,来到这里就能用最少的代价创业成功,只有这样,沧州才能成为人才汇聚之地。”
从设立之初招收教师只要是报名的研究生就留下,到现在对报名者学历、能力“挑挑拣拣”,北交大海滨学院的人才建设已经从起步阶段步入良性循环。海滨学院的人才建设实践让王大勇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重要的人才使用环节,政府应当打破常规,大胆改革,借助深化改革的机会打破束缚人才流动的体制,制定更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
“政府大力改革人才流动、使用机制,充分发挥、利用好高校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优惠政策统筹兼顾各层次人才需求,这样的人才使用系统才能使人才的智力资源真正与企业对接,助力经济发展。”王大勇建议。